
在大厂县有这样一个家庭,李淑丽、王德宏夫妻双方都是公务员,儿子王轩从小品学兼优、成熟懂事,从南开大学读到了北大研究生,又顺利考入了美国密歇根大学。
“是父母的教导让我拥有了阳光向上的心灵,更让我懂得了学习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,这让我终生受益”。面对一道道耀眼的光环,王轩常常这样说。
提起王德宏,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为人谦和、沉默稳重的人,平时不怎么爱说话,但干起事来很认真。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,王德宏感触颇深,“幼年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,小孩子必须要从小严管,让他形成良好习惯,使他长大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”。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,夫妇俩在儿子小的时候就注重教育孩子独立做事。王轩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都很忙,所以从来不用父母接送,自己按时按点上下学,从不用父母操心。稍大一点,他就帮着父母在小区里挨家挨户收电费,从未出现差错,每次夫妇俩都要给予表扬和奖励,让孩子逐渐养成了独立做事的能力,成为了社区里的“小大人”。
母亲李淑丽曾做过多年教师,平日里性格直爽,做事干净利落。对于儿子的教育,她自有一套方法。儿子王轩每次考试后,她都让儿子把试卷拿回来,对照做错的题逐一改正并分析原因,分析原因并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梳理,直到把不会的地方弄懂为止,培养孩子严谨细致、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,力争做到“小题不失分、大题不丢步”。
对于孩子的学习教育和发展方向,夫妇俩从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和要求,他们认为能学好学懂课堂上的知识就足够了,就是一名优秀的学生。没有必要做大量的课外作业,也没有必要上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,加重孩子的负担。从小到大,王轩在学习上没有辜负父母的良苦用心,学习勤奋刻苦,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从未低于全县前十名,并且多年担任班干部。
共产党人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,孔夫子的理想是大同社会、天下为公,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点是什么?在抗日战争中,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各自发挥了哪些作用,二者为抗战胜利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……为了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王轩上大学后,王德宏经常和儿子讨论问题、相互交流,从生活琐事到人生理想、信仰理念、历史大事无一不谈,父子俩每次都能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。对此,王德宏认为父子之间谈论这些一点也不空洞可笑,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有理想、有信仰,这不仅是纯粹的形而上的东西,而是实实在在的精神需求。
王轩不仅书读得好,而且对对许多的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。记得一次全家吃饭时,谈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名言:即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,王轩立即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认为这句话肯定是断章取义的,如果只讲利益,人类社会就会倒退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,就没有道理可言了。而且进一步说,落后就要挨打,这句话也不对,世界上绝大多数是弱小国家,也没有见谁天天挨打。对此,夫妇俩非常赞同王轩能提出这这样的观点,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,首先要讲道义,其次才是利益。两千年前,我国先贤提出“国不以利为利、以义为利”的论断。民谚也说,有理走遍天下,无理寸步难行,因此必须讲道义。
作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,王轩一直是父母的希望和家庭的骄傲。对于他而言,学习既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。在天津武清英华国际学校读高中时,王轩就始终保持全年级前3位。就读南开大学后,受到浓郁学术氛围的影响,更加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,经常三、四个月不回家,特别是到了大三、大四时,即便是春节最多也只回来三四天,然后就匆忙回学校读书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,王轩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,并考入了北京大学研究生班,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。在北大读研期间,王轩更是日以继夜、废寝忘食地学习钻研,经常学到夜里三、四点钟,在校期间与导师一起撰写了三篇学术论文,顺利地考上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研究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