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网讯 记者张娜)被蚊子叮咬后若出现高热、关节肿痛等症状,需警惕基孔肯雅热。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如何传播?感染后有哪些典型症状?我们一起来了解。
1.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因病毒最早在非洲坦桑尼亚被发现而得名,在当地语言中,“基孔肯雅”意为“变得扭曲”或“弯腰驼背”,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。这也反映了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,就是关节疼痛致身体蜷曲。
2.基孔肯雅热如何传播?
传染源:患者、隐性感染者、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。
传播途径:主要通过伊蚊(俗称花斑蚊)叮咬传播。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,病毒会在其体内繁殖2~10天。之后带毒伊蚊再去叮咬健康人时,就会造成病毒的传播。
易感人群:人群普遍易感,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。
3.感染后有哪些典型症状?
基孔肯雅热的症状表现较为明显,主要有三大特征:
突发高烧:体温可高达39℃以上,可能持续1-7天。部分患者会出现“双峰热”,即退烧后再次发热。
出现皮疹:约80%的患者在发热后2-5天,面部、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,常伴有瘙痒。
关节剧痛:这是最突出的症状,患者常因关节肿胀、疼痛而行动受限。特别是手指、手腕、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,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月。
此外,还可能伴随头痛、乏力、恶心、呕吐、肌肉痛、结膜炎等症状。
高危人群如婴儿、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,可能会引发重症。